外媒称,在俄罗斯决定兼并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后,作为对俄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奥巴马政府可能加强对华接触,以求获取中国的合作。不过这一过程包含如下风险:如果奥巴马政府向中国主张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严重倾斜”,将落入中国离间日美的“圈套”。
日本《产经新闻》3月19日报道称,对于乌克兰局势,中国一直采取“中立”这一微妙立场。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损害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如果支持克里米亚独立、乃至加入俄罗斯,可能对中国国内的分裂运动造成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虽然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电话会谈,但未支持俄罗斯军事干预乌克兰,而是强调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同时,在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电话会谈时,习主席一方面和奥巴马就维护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摆出不同意对俄制裁的姿态。
报道称,奥巴马政府起初一直对中俄在乌克兰问题上“靠拢”保持警惕。对奥巴马政府而言,最低目标是使中国继续保持“中立”,在此基础上,还将试图拉拢中国,以进一步孤立俄罗斯。因此,奥巴马准备在出席24日至25日于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时和习主席会谈,争取中方今后在乌克兰问题上提供合作。
不过也有外交人士认为,“中国试图攫取‘渔翁之利’,将巧妙地利用‘中立’的立场使美国向‘新型大国关系’倾斜”。
报道称,奥巴马政府本就需要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继续提供合作,如今又需中国在乌克兰局势上予以配合,这种力量关系变化很可能推动奥巴马政府倒向“新型大国关系”。
此外,报道认为,中国在东海、南海等的领土和主权问题上奉行“扩张主义”,中国还可能考虑利用俄罗斯单方面决定兼并克里米亚这一既成事实,将上述“扩张主义”正当化。
相关阅读:
中国斡旋乌克兰或“里外不是人”应准备“出血”
乌克兰危机,中国可积极促和
王海运
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对抗双方唇枪舌剑,甚至剑拔弩张。国际社会关于“冷战再起”甚至“热战爆发”的担忧日益增大。尽管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俄与西方大国大打一场的可能性更小,但发生全面对抗甚至擦枪走火的危险难以排除。
乌克兰危机虽然发生在万里之遥,但是对中国战略利益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不仅关系到中乌经济、军事合作,而且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道德形象以及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关系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王毅外长3月8日在记者会上也强调,中国应“为乌克兰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化解国际危机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寄予厚望。美国、欧盟、俄罗斯均已成为危机当事方,世界大国中唯有中国相对超脱。中国有条件在缓解乌克兰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借此增强国际地位、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一定意义上讲,以积极姿态推动乌克兰危机降温,既是中国的国际责任,也是中国树立大国形象、提升大国地位的难得机遇。
乌克兰危机成因复杂,涉及世界主要大国,处理难度极大。中国介入斡旋,稍有疏失,有可能“里外不是人”。因此,中国既要考虑国际法基本准则和本国一贯立场,又要考虑这场危机的历史经纬和复杂成因;既要维护国际正义,又要考虑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及各方利益的相对平衡;既要确定适宜目标,又要采取灵活方略。
中国介入斡旋的目标宜为:推动各方政治对话,力避危机升级为冷战、热战;遏制新干涉主义肆虐,推动乌克兰局势走向稳定。中国介入斡旋的切入点宜为劝谈促和。可派出精干团组与当事各方接触磋商,听取其理由与诉求。对各方晓以利害,促其冷静下来,强化其政治解决危机的愿望。强调各方应尊重乌克兰人民发展道路和外交取向自主选择的权利,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制造乌克兰混乱。阐述乌克兰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方的桥梁最符合地缘政治现实、最符合各方长远利益的道理,促使各方认识到保持乌克兰的“不结盟”地位是解决危机最为现实的出路,停止对乌克兰的恶性撕扯。
基辛格关于乌克兰“一定不能成为一方针对另一方的前沿岗哨”的警示值得听取。还要充分利用与俄坦诚交流的有利条件,以及与美欧的多种交流渠道,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共同发力、劝谈促和;动员友好国家特别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及国际舆论,支持中国化解危机的努力。条件成熟时,可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乌克兰危机国际会议,争取达成政治解决的国际协议。
乌克兰经济濒于崩溃,要稳定乌克兰局势,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必不可少,中国不能不做好“出点血”的准备。不过,这件事做好了,对于扩展中国的战略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不见得不是好事。
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外交运筹总体看是成功的。但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中国外交到了更加“积极作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