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愿意相信,由于受能力、技术、经验、反应速度、应急操作等诸多短板的“集束式制约”,越南与马来西亚对MH370航班作实质性海上搜救已是8日下午,搜救的第一时间已经丧失。而随着夜幕降临,海上搜救又被耽搁了整整一晚上。坦率地讲,就算第二天天亮后,越南与马来西亚倾两国海空搜救力量之全部组织搜索,其实际效果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眼瞅着国际搜救很不给力,中国政府最终定下(中间还有大量的跨国协调)搜救“以中为主”的原则、操作思路并立即组织实施,形成海警、海救、海军及海军航空兵四为一体的海救力量投放。
然而,一来由于前期判明情况时间被耽搁,二来首拨投入的海救力量除一条护卫舰离出事海域“稍近”外,其余海救力量须从湛江、海口、三亚、西沙分头启程,等赶到出事海域“黄花菜凉”。中方海救力量“鞭长莫及”之尴尬,再次暴露了中国在辽阔南海海域(眼下实占5大岛礁)长期未建码头与机场的“战略痛楚”
这是中国海救力量首次投入大规模立体式搜救——眼下,中国政府面临着国内互联网部分网友制造的巨大舆论压力,包括极少数大V和所谓意见领袖兴灾乐祸的指责。但不管接下来的海救结果如何呈现,对本次马航“拆烂污” 、中国“擦屁股”式的海救大行动,在经历了最初阶段不同程度的无所适从和手忙脚乱之后,旋即变得毅然决然和有条不紊。目前,虽说美国海军也介入了海救行动,但海救以中国为主的大格局不可能改变。
回味和观察已然展开的海救和仍在继续实施的海救,我们可以收获下列观察和思索:
第一,2003年因非典肆虐而仓促起步的国家应急体制、机制、队伍及软硬件建设之成果,在本次MH370航班“失联”搜救中再次接受了成熟度检(考)验。应该说自国家最终定下“以中为主”的搜救原则后,呈现在国人面前的搜救行动是有板有眼的。
第二,在整个南海海域包括整个东南亚,我国海空搜救能力已呈“地区第一”,但我们依然缺乏必要而必须的前进基地和前进平台。包括搜救经验积累,搜救技术及搜救硬软件继续改进和添配。
第三,应急搜救能力尤其是其中的海救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力量投放强度、队伍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与综合搜救能力建设和搜救实践相随相伴的“政治属性”和“公民国家认同属性”,则是检验执政党及政府是否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一块试金石。
国家应急搜救能力的综合性进步,是表征国家进步的一个分支。马航MH370航班“失联”导致239名乘客及机组人员生死未明,不管最后的搜救结果如何,笔者仍要为政府的本次应急搜救表现至少打上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