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智能平台 期刊欲重返主流地位
“目前高校社科期刊数字化转型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出现。”在看到“域出版”平台之前,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对期刊的未来显得很悲观。但他体验过这个智能平台后表示:“这种理念的产生,是期刊出版产业的新曙光。”10月20日,在研讨会现场,有来自全国的2000余名期刊业者报名学习,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除了主会场,不得不又开设了分会场。“我以前没有用过,听说这是个新技术,领导专门派我来北京学习。”《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的一位编辑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这个平台是700多位技术人员,历经2年多时间研发而成的。”“域出版”技术研发方、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汪新红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7000多种期刊进入平台,并且这个平台将免费提供给期刊界使用。
定制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期刊
“域出版”平台的诞生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而是来自期刊行业的集体发力。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朱剑是“域出版”概念的首提者。在他看来,“域出版”即是以“专域”为编辑、出版和传播的基本单元,单元主题鲜明,外部边界清晰,内部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所有的“专域”都要依托平台完成编辑出版程序,分门别类置于“域出版”平台之上,开放传播。
据介绍,“域出版”的产品有“专域”和“专域组合”两种。前者可以是单一媒体性质的,如单一的平面媒体、音像媒体,也可以是复合媒体性质,融各种载体的信息为一体。而“专域组合”中,指令可以来自于编辑,也可以来自于作者、读者,所有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不同的“专域组合”成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期刊,也就是所谓的私人定制。
汪新红演示了“超星学习通”APP在“域出版”方面的功能。它能够集成文、图、影音等各种信息,还能追溯既往,如过刊等。在编辑方面,它可以对各类信息(如作者投稿、记者采访)进行审核、搜索、文字处理、配图、插入链接、排版、合成等,由此完成“专域”的制作;它还能实现包括传统模式在内的各种模式的出版,同一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以不同的格式显示,即时更新、连续出版;在服务上,它可以实现私人定制,比如你关注某一课题研究,就能为相关课题在期刊发表的文章建个文档。如果你想了解这本期刊的情况,在文章底部就有期刊的链接,点击后就会出现期刊往期刊登过哪些文章、哪位作者的文章刊登量最高、哪方面话题关注度高、浏览量有多少等关于这本期刊的许多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域出版”主要有集约化、数字化、跨单位、跨媒介、跨时空、跨人群等多个特点。
重建有序的知识传播
在有丰富期刊出版经验的朱剑看来,传统的传播秩序正在被颠覆,而“域出版”能够为构建互联网时代传播新秩序奠定坚实基础。朱剑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中心和主流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这是技术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传播秩序新旧更替的时候到来了。“无序”已经成为主要数字传播平台的一大特征,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拆解了传统的传播单元——书、报、刊后,却未构建起新的传播单元,未经组织的单篇文献成为事实上的传播单元。“当一个数字平台上聚合了数以亿计的单篇文献后,无序将是必然的结果。”朱剑如此表示。
要建立契合中国传媒现状的平台内部秩序,就必须重建传播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必须要具备以下特征:主题鲜明,外部边界清晰,内部结构严谨;每个单元既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单元灵活组合;以单元和单元组合为基础,可以实现平台的所有功能。朱剑说:“这是构想和设计‘专域’时所抱持的基本原则。”
那么,传统期刊与“域出版”间如何合作呢?朱剑说,不同媒体建立“专域”的方法和路径是各有特色的,这需要媒体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并与平台技术人员进行无间合作。并不是所有传统期刊都可以直接进入“域出版”平台而成为一个独立“专域”,重构自身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将是必要程序。以学术期刊为例,部分纸本时代的专业和专题期刊已基本符合“专域”第一个特征,可以经数码转换后直接进入平台,而大部分期刊特别是综合性期刊则需要经过超越单一期刊的重构。
但朱剑提到,不管哪类传统媒体,“域出版”平台都为其满足“专域”第一特征进入平台,并实现第二、第三特征提供了充分条件以及与此配套的制度设计,例如通过期刊联盟制作专域,集合学术专家、编辑专家和评价专家及受众的评价机制等相关制度设计。
“我们相信,‘域出版’平台实际上为传统期刊通过媒体融合重返主流地位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朱剑如是说。(记者 刘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