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感受强军磅礴力量 触摸官兵朴实心灵——参加“讲好强军故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记者手记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王瑶)为了进一步讲好中国军队故事,积极向国内外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展现的新气象,从201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开始,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派出多名主力记者陆续走入军营、走近官兵,集中参加了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组织的“讲好强军故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
记者们深入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所属部队以及海南省军区三沙警备区等12个单位,讲述了一个个打动人心的强军好故事,先后发表《祖国光辉历程的见证者——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军空三军仪仗队》《为陆军插上“翅膀”——记陆军航空兵某试飞大队》《“草地党支部”转型谱新篇——记陆军第12集团军某旅“党支部建设模范红三连”》等多篇稿件。稿件一经播发便引起高度关注,受到广泛好评,客户端单稿浏览量近百万。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们直抵官兵心灵,感受到了官兵们备战打仗、精武强能的战斗豪情,更感受到了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2016年8月初,记者王瑶走进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季节,33摄氏度的桑拿天,在一旁观摩的记者稍站一会儿就已经抑制不住汗水从脸颊流下。而骄阳似火、暑气蒸腾的训练场上,仪仗队员们忍受着蒸笼般的天气,穿着礼服、皮靴、带着手套,正在军容严整的进行列队训练。
在大国长剑下倾听发射倒计时的号令,在辉煌“号手墙”前与导弹号手促膝交流,8月上旬,记者李兵峰走进了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导弹工程部队,他发现越抵近火箭兵的心灵,越能触摸到民族的“铁脊梁”。无论是在导弹营区,还是在野外发射场,处处弥漫着“战斗的硝烟”。
9月18日至23日,记者贾启龙采访三沙警备区官兵守卫祖国万里海疆的感人故事。这次南海之行,让这位曾用双脚丈量完200万平方公里的防区和近7000公里的边防线的军事记者,第一次感受到祖国疆域之大。这也是他21年军旅生涯,第一次感受到军民同心之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轰炸机部队的序列中,驻守天山脚下的空军航空兵某旅虽然历史不长,但记者梅常伟在采访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了这个旅的光辉战绩。而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超越天山、仰望苍穹的鹰一般的目光。
9月下旬,走进北京某工程技术安装总队和某长途台女兵班群体,他们的感人事迹让记者李国利和陈曦感慨深刻。在林海雪原,零下40多摄氏度,为了身体灵活,方便干活,安装总队的官兵只穿单薄的棉衣,汗水渗出迷彩,结成冰铠甲,手一碰钢管,拿下来就粘掉一层皮,血肉模糊;在海南发射场建设一线,第一批去勘察的工程师在密林中走着走着突然就陷进了可以瞬间吞噬生命的沼泽……
同样,触摸官兵心灵,采访记者们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将士朴实无华、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试飞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这让看完飞行表演的记者王瑶体会深刻。陆军航空兵某试飞大队大队长姚海忠的妻子陆娟观看过一次丈夫驾驶直升机飞行后,再也不愿意去了:“看了,心里总是很担心。”结婚18年,她很清楚丈夫试飞工作的危险性,夫妻俩平时不谈飞行的事。偶尔听到丈夫经历过一次危险迫降后,她也只是说了句“注意安全,细心一点”。
在观摩第12集团军某旅“红三连”特战课目演示完毕时,记者无意中注意到了女特战队员吴妹手上那一道深深的刀疤,拉起她的手看了又看,心中对这个看似平凡的女孩心生敬意。有着这样伤疤的不止吴妹一个人,“女子特战班”班长杨旭娇,给全班示范穿越火障时,一滴燃烧着的热油从铁丝网上滴落在了她的手上,她却调皮地一笑:“都说我们特战女兵是‘火凤凰’,不被火烧一把,咋能变成‘火凤凰’?”
中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号手梁迎的平凡经历让记者李兵峰落泪,她克服身体、家庭等方面的困难,一直在同一个发射号位上坚守从未放弃;大学生士兵郭江博的人生轨迹让记者深思,他一直梦想成为艺术家,如今是一名优秀瞄准号手,梦想把名字写到“号手墙”上去;导弹工程兵的岩层逐梦让记者点赞,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共和国构筑起了一道道“藏得住、打不着,抗得住、摧不毁”的“地下长城”……
记者贾启龙在采访过程中,难忘身材魁梧的司令员蔡喜宏讲起那次在海上维权时,险些一脚踏空坠入深海的故事时眼圈发红的一幕,能让一个坚强果敢的军中铁汉流下泪水,那该经历了多大的惊心动魄?难忘四级军士长郑敏炎回忆那次海岛巡逻时,突然接到5岁儿子患上慢性肾炎的消息时难过的眼神,据说极度痛楚的他,独自吸了一整包烟后,第二天仍出现在巡逻的队伍里!
记者张骄瀛在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采访潜水员时,聆听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苦:身体上要承受水下的高压和寒冷,精神上要承受水下的黑暗和孤独。也听出了战士们对于这份事业的执着:有地方单位每年都想挖走他们,只要转业,他们可以拿着更高的工资,做着危险性更低的工作。可是这么多年也没有人接地方抛来的橄榄枝。战士们说,只要国家需要,他们愿意一直在部队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