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网络 > 资讯 > 正文
2016-12-10 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业界人士的探索思考 传统广播"破题"融合转型发展

原标题:传统广播“破题”融合转型发展

编者按

当下,媒体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广播——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走向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广播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今年的2016上海广播节上,评选出的中国广播创新融合案例发布,活动同期举办的阿基米德高峰论坛上,“创新融合”也成为从业者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本期我们刊发孙向彤、李皎、曾少华三位业界人士的探索与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我们为什么选择“短音频”战略

作为广播来说,媒体融合寻找的支点在哪里?我认为支点还是在于音频。出于这样的思考,东方广播中心推进媒体融合转型的战略支点,概括为八个字——“基于广播、融合传播”。除了阿基米德FM平台,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东方广播中心开始推进另外一项战略——短音频战略。

短音频,适应于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同时也能够引导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受众反过来关注到传统广播节目。比如,去年我们推出的融媒体政务访谈节目《市民与社会——我的区县我的家》,除了线上广播五十分钟的节目,我们还在移动互联网推出了时长3~5分钟的精选音频内容,配合图片、文字、表情包等进行全网传播。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碎片化内容在移动互联网上点击率超过两千万,同时在半个月的播出时间内,也让同名广播节目收听率有所上升。这个案例体现了短音频的价值。

如何推进短音频战略?短音频战略构想的核心不是“短”,而是“精”——精彩、精华、精炼的“精”。首先我们要把传统广播节目的精华部分先打捞出来。我们认为从传统广播节目中简单切分出来的3至10分钟音频并不是一个产品,也很难具备传播价值。真正的短音频产品应该遵循产品品牌化、内容精品化、受众细分化的原则,同时要为短音频打上标签、进行分类,实现网络可搜索、可归类,之后再投送到移动互联网各个平台和终端。

而这仅仅是实施短音频战略的第一步。目前,东方广播中心已经把第一批数十个短音频产品,例如《历史上的今天》《凯哥的新闻时间》《Happy morning call》等,在阿基米德和其他平台上线。我们做了粗略估算,希望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天五百条短音频的生产能力,远期目标达到每天一千条、每年40万条短音频的生产能力。这个数字看起来挺大,但以上海广播每天播出293档原创广播节目来计算,一档节目如果分为三段短音频,每天一千条短音频内容,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基数。

同时,除了传统广播节目的短音频产品,我们还在专门面向移动互联网策划、制作短音频内容,例如第一财经广播的《疏敏钩沉》、上海新闻广播的《三分钟早新闻》,通过对这些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数据的分析,优化内容生产并反哺、充实传统广播节目内容。在鼓励短音频内容创新的时候,东方广播中心还利用中心的内容创业资金——α基金做短音频内容产品的资助、孵化、优选和创业辅导,引导传统广播人由为播出生产向为市场生产的思维转变、生产模式转变,最终实现东方广播中心由一家传统广播机构向新型广播媒体和融媒体内容生产商、运营商的战略转变。

(作者系SMG东方广播中心主任、阿基米德FM董事长孙向彤)

广播拥抱新媒体要做好六个转变

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再来看广播方面的数字,根据2016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年鉴分析,2015年全国广播听众规模达到6.88亿,同比升幅1.03个百分点,广播的接触率一直维持在59%~60%。

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们应该为广播点赞,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改变了传媒的版图,也让广播用户收听习惯发生改变。

这就引发了广播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在我看来,在当今“数与网”的时代,要想驾驭好今天的广播传媒,应该认真研究把握两个规律并使之结合。首先是用户的需求规律:新媒介环境下,当下用户对媒体需求的痛点和体验都在发生变化,怎样更好地把握与运用,需要媒体机构操盘者的洞察。其次是广播的传播规律: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媒体仍具有移动互动、低成本、伴随性、直播态的优势。因此,加快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首先要继续做大做强广播平台,用内容优势、服务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其次要全力构建好新媒体平台,具体而言,可以以用户俱乐部、粉丝圈子、活动沙龙为基础,构建广播媒体社群,实现全媒体传播和用户价值的多次增值。

此外,还要做好六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媒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在广播与用户的连接中实现搭平台,聚人气,实现共享多赢;二是由以媒体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从而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传播能力与影响力;三是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转变,让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实现用户更高的渗透度和忠诚度;四是由单一广告经营向多元产业发展转变,使媒体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增值;五是由做好线上节目向线上节目线下活动结合转变,扩大媒体服务领域并形成用户聚集;六是由传统事业管理向现代企业转变,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作者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皎)

无限可能的“广播+”

在中国的广播史上,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技术,在短短几年里深刻地影响着广播的传媒格局。我是2012年到广东电台工作,作为广播人四年多的时间里,参加全国广播界各类的会议、活动、论坛,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把广播和融媒体的发展作为讨论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广播人落实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广播人在这方面的压力和紧迫感。作为一个广播从业者,能够赶上恰逢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是作为广播人的幸运也是考验。

我们在2014年初首次提出“广播+”,强调在做“互联网+”时坚持以广播为主体,进行主动融合。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对广播的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融合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处处听得到的广播,常常看得见的广播,时时有温度的广播,人人谋创新的广播”。

处处听得到的广播。我们开辟了各种新媒体终端,荔枝广播在线、官方微博微信群,App、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并通过珠江网络传媒统筹运营广东广播所有的互联网新媒体。常常看得见的广播。除常规广播节目外,我们还根据节目和活动的需要,将广播的主题报道传播空间大大拓展,形成“线下活动+视频制作+新媒体传播”,让听众成为观众、用户。时时有温度的广播。《大爱有声》,是我们的大型公益行动品牌,几年来共举办400多场公益活动,并通过全媒体立体传播。再如我们举办的“全球微粤曲大赛”,连续两届网上关注度非常高,吸引了全球众多粤曲爱好者报名参加。人人谋创新的广播。以“广播+”为指导,全员全媒体化的管理思路,促使我们台里的每个人不断加快创新步伐。我们通过打造主播工作室项目,使其成为整个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的试点;股市广播频道,则借力融媒体的影响力,向高端商务旅游、理财博览会等方面发力,今年1至8月份,这个频道经营收入比去年增长了175%。

(作者系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