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网络 > 资讯 > 正文
2016-12-24 14: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文艺创新要把握时代

原标题:文艺创新要把握时代

最近,某卫视在一档喜剧节目中播放了两则小品,一个讲述为梦想和爱情奋斗的“北漂”故事,一个聚焦农村小伙与“传销组织”斗争的趣闻。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群众语言,令人捧腹,也让人感慨:这样关注小人物、表现真感情的作品,其实可以再多些。

我们常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但要想实现“成风化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必须能够抵达人的心灵。观众通过文艺作品,看到身边上演的故事,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才更容易实现作品与人的同频共振。然而,一些文艺创作者总是在故纸堆里找故事,关起门来找灵感,创作出来的东西或是“新瓶装旧酒”,或是脱离实际“假大空”,这样的作品,让人卒读尚且不易,又何谈触动人心?文艺要走近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达去打造好作品。

能否植根生活、反映人们内心的关切,检验着文艺作品的含金量。“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今天的社会生态是文艺创作的时代背景,文艺创作关注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生活,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素材,才能成为时代的回响。回想最近一两年受到关注、热议的几部影视作品,大都是表现普通人情感、聚焦现实问题、直击社会痛点。《欢乐颂》中的“海漂”生活,《小别离》中的教育焦虑,《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官场生态,都或多或少能够触动观众心里的关切。植根生活,抒写生活,把现实投射到作品中去,就能让作品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文艺要抵达观众,还需创新表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当下的网络社会特质明显,节奏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是“两副面孔”。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着海量的信息,接受着各种优质文化的浸润,气质形象、审美趣味也都发生着改变。如果文艺作品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恐怕难以充分引起互联网一代观众的共鸣。以小品艺术为例,如果还是充斥着无厘头,简单堆砌着各种段子,寄希望于以夸张的动作表情来制造“笑果”,可能还是难以走出“小品越来越不好看”“只有演员笑,没有观众笑”的尴尬。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文艺创新需要观察时代、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脉动。打造精品力作,只有想象没有行动不行,只有决心没有苦功也不行。艺术创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打磨作品、深耕细作,才能为我们的文艺舞台增加更多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