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网络 > 资讯 > 正文
2016-12-31 15:42 来源:光明日报

互联网音频从"冰点"到"热点" 抓住内容创业风口

原标题:互联网音频:从“冰点”到“热点”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来袭,音频产品开始被更多人接受。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场景中,网络音频节目成为了很多人的新伙伴。

不仅如此,互联网音频行业也成为创业热门领域之一。几年时间里,这个领域不仅产生了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多家用户达亿量级的互联网公司,也让几乎已成“冰点”的音频行业成为创业者、用户和资本追逐的“热点”。

音频发展迎来新契机

每天清晨坐上地铁,在北京工作的毕启林都会打开手机上的音频App,听上一集评书大师艾宝良讲的《陆小凤传奇》。地铁上这20多分钟的时光,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守着收音器听评书的感觉。他感慨,“小时候要定着闹钟听,因为怕错过了时间就听不到了。现在却很方便,我随时都可以通过App听到,还可以下载到手机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时间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互联网音频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看来,机会在于帮用户“省时间”而非“抢时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音频是唯一具有伴随属性的媒体。文字很方便,视频很生动,但它们最大的问题是不便携。人们在走路、开车、做家务时,都没办法看东西,但可以听。”余建军说。

从用户痛点和场景需求出发,余建军和合伙人选择了音频行业作为创业项目。4年来,从实现最初的小目标——打造一个音频App,到树立长远目标——构建完整的音频生态圈,喜马拉雅FM实现了蜕变,目前其拥有3亿手机用户,2000万车载、穿戴、音响智能设备用户。

而除了喜马拉雅FM,先于它成立的蜻蜓FM也已经在稳步推进其创业板上市计划。蜻蜓FM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廷皓认为,互联网音频行业的未来不容低估。他表示,作为声音的交互工具,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兴起让音频行业迎来了第一波红利,而与音频相关的工具载体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在未来将成为音频行业发展的第二波和第三波红利。

版权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现实中,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比如版权。互联网音频企业之间从不缺因版权而起的纷争。近两年,对版权的“互掐戏码”时常上演,引发业内舆论的广泛关注。

“版权问题,始终影响着互联网音频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余建军感慨道。而为提高内容规范水平,喜马拉雅FM甚至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内容审核基地,配置审核人员超过了百名。

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魏武挥认为,类似这样的版权纷争,实际上说明互联网音频市场已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版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商业利益问题。竞争者之间通过巨额的版权投入,将门槛提高,驱逐资本不够雄厚的小玩家。”

而在他看来,显然互联网音频行业的版权问题比互联网视频更为复杂。“传统广播电台在播放音乐节目时,形式上毕竟只是直播,不存在点播更不存在什么下载,且著作权方将广播电台事实上视为一种推广的手段。但到了网络音频时代,情况变得复杂起来,网络音频可以点播,音频本身还可以下载。”

魏武挥表示,目前互联网音频企业的版权争斗,主要集中在书籍的语音播放权和自媒体内容的播放权上。此外,对于数字音乐这个互联网巨头企业已投入大量资金的领域,在未来也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音频企业关注的重点。

抓住内容创业风口

实际上,在拥有大量用户后,互联网音频企业大多在积极寻求着变现渠道。从贴片广告、开屏广告,到跳出智能手机领域,进入汽车、互联网电视、智能手表、音响等不同形态的硬件领域。

今年以来,喜马拉雅FM就尝试推出了一系列“付费音频”,颇受市场青睐。如马东与奇葩团队推出的《好好说话》,首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10天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每天有将近10万元级别的销售收入;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播放量1.33亿,粉丝数96.8万,其中付费板块“每天听见吴晓波”获得了230万次播放量。

“对消费者来说,付费是更好筛选用户体验的方式。有了付费模式,很多优质内容就会加入进来,这个市场会越来越繁荣。”余建军认为,在分众化时代,除了精准广告和以打赏、会员、粉丝圈为代表的粉丝经济以及与音频有关的智能硬件市场,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在互联网音频平台上,除了吴晓波、马东这样的网络大咖,更多的是一个个怀揣 “人人都有麦克风”梦想的普通主播,音频付费模式就为普通人依靠内容进行创业提供了可能。

余建军判断,类似“知识网红”的现象,未来在互联网领域应该会更加常态化,因此,互联网音频平台要成为内容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内容、数据和推广服务,包括商业化、众创空间以及贯穿产业上下游的一整套服务。(光明网记者 吴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