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文化不只有追星和衍生品
《星球大战》的番外篇《侠盗一号》拉动了新年来的第一个票房高潮,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个成绩虽然说不上有多么了不起,但是从一部40年历史的系列影片来看,在已经经过了两三代人之后,仍然有如此的票房号召力,足以说明这个电影的成功。
对于今天的影迷来讲,可能有点不容易理解,当年的那个电影为什么会那么火。尤其是非科幻类的影迷,如果去看《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部,也就是奠定了这个系列在电影史上空前绝后地位的《星球大战——新希望》,会发现,电影的故事相当粗糙,无非是一个游侠拯救落难公主的老套故事,其中的不少桥段甚至还有bug(硬伤);演员上,当年的哈里森·福特虽然年轻帅气,但是表演上还是有70年代的那种普通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而莱娅公主虽然清秀娇憨,但是在同时代女明星中,显然从颜值和名气上,都不见得如何。可是这个电影就是火了,而且一火40年。
以作品的影响力,带动影迷对作品的追捧,尤其是对明星的追捧,是商业电影的基本模式,影迷在追捧明星的同时,就形成了消费明星的商业架构。关于明星效应的商业开发,我们不用远溯好莱坞,直接数一下内地明星投资参股的排行就明白了。一般谈到电影的商业文化价值的时候,还会谈到的是衍生品,《星球大战》正是一个衍生品开发非常成果的范例,现在北京新建的影院门口,已经很少有不摆星战里面帝国“白甲兵”模型的了。
但是在分析商业电影文化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仔细琢磨,比起这些明星消费和衍生品文化来说,其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是对观众思想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相比于美式商业电影的主动自觉、整齐划一,当前的中国电影显然还是摇摇晃晃,很有点搞不清方向的样子,好多导演编剧们还在商业电影中纠结其“艺术理想”的丧失,却没有意识到,作为电影市场主流的商业电影,在支撑起市场运行的经济主血脉的同时,还有支撑社会主流文化的天然义务。
在商业操作中,仅仅有意识,有概念还不行,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星球大战》在完成它的文化传递方面,至少是有这样几个清晰的步骤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价值体系。
美式的主流价值观和宗教精神,这一点上,很多美国大片都有,他们与西方社会的总体宣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比他们的坚定,这几年一些国产片的三观是很可以讨论一下的。
二、技术突破。
《星球大战》最吸引科幻影迷的,就是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景象,尤其是其中的战斗部分,既有大场景的壮丽,又有细节的精准逼真,这种纯视觉效果的创新,是几乎所有的美式科幻大片成功的不二法宝。远一点的,如与星战系列并驾齐驱的《星际迷航》,近一点的,有《阿凡达》和《变形金刚》等。这种创新是由电影拍摄制作技术的发展而推动的。而对于纯技术层面的东西,似乎中国电影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似乎技术只是手段,而投入金钱就会有技术,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看到在国产片的制作名单里,出现国外公司和人员的名字。其实,在美式电影文化尤其是科幻电影中,技术或者高端一点称之为科技,就是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科技实力是美国傲视群雄的基础,所以科技氛围是美国主流文化努力塑造的目标之一。虽然近年来更流行的是玄幻,虽然美国的科幻电影大多数也不过是软科幻甚至是伪科学,可是其总体上对观众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的灌输和引导,还是比我们要强很多。这同时就体现在电影界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上面。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工业,就是因为它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而不像传统艺术,一个人搞搞就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制作,这与我国的总体科技实力其实是不相称的。以前在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电影界主要的理由往往是没钱,可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用美国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成本,已经创造出了很多东西。对比下来,只能说,电影人的思维还是太狭窄了,或者说,很多人更愿意去做那些看起来风光的东西,而少有人能像卢卡斯、卡梅隆一样,认认真真地去搞技术,难道在电影领域里,科技就不是第一生产力了吗?
三、给予希望。
《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部,被命名为“新希望”,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地点了科幻电影的题。美式科幻电影名作里面,软科幻作品居多,最赚钱的差不多都是软科幻。这些软科幻大多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警示和反思意味的灾难片,如《2016》,一类是用科学外衣讲神奇故事的猎奇片,如《星球大战》。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不论是哪一种电影,最终都是要给予观众希望。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关于未来的想象,而对于人类来说,勇敢地走向不可知未来感情基础就是有“希望”。这是科幻电影拉住观众最重要的武器。《侠盗一号》的结尾,男女主人公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毁灭之火,却平静而安详地微笑相拥,而观众也能非常切身地体会到这种情感,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将火种已经传递给了后人。
30年前,刚刚接触到《星球大战》的时候,就在期待着中国自己的科幻大制作,如今,飞船上天蛟龙入海,这个“希望”,该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