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网络 > 资讯 > 正文
2017-02-15 11:0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地市报社长谈如何深耕本土 以影响力拓空间

原标题:深耕本土 以影响力拓空间

 

 

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杨昕

 

 

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集团董事长 李东晖

 

 

闽东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邱树添

传统媒体转型特别是地市级媒体转型是当今传媒行业迫切想解决而又没真正找到合适路径的一个难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市报正在逐步弱化传统意义上的日报、晚报等传统媒体的个体化概念,强化地市传媒集团这一城市新媒体的品牌张力,传统的广告、发行经营也正被产业化的公司经营替代,集团媒体的传媒影响力和商业模式正在发生质的化学反应。本期地市报话题将围绕2017年地市报如何深耕本地资源展开,带您听一听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十堰日报社、闽东日报社的探索体会。

挖本地资源 路径方向要有质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越来越没有地域边界的限制,对于地市报而言,是否还应该继续深耕本地资源?

杨昕:地市报肯定要继续深耕本地资源,只是深耕的路径和方向要有质的改变,即要从过去的面面俱到,逐步向深而专方向深化,特别是本地民生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上要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一个风口,也是地市报具得天独厚优势可以做好的一个窗口,更是报业转型的关键点。

李东晖:应对当前困难局势,我们的体会是转型发展,必须抓住本地优势资源这个关键。刚刚过去的2016年,纸质媒体在煎熬中度过,全国纸媒广告持续5年下滑。我们十堰日报社毫不例外,广告同比下滑11.2%,但正因为深耕本地资源“意外”的利润同比上升85.7%。获此数据,一是控成本较为成功,全年支出同比下降16.7%;二是非广告收入大幅上升,弥补了收入缺口;三是报网(晚报和网站)合并的运行体制释放出一定红利;四是变过去速度指标考核为效益指标考核初见成效。

纸媒转型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只要我们放下身段,紧紧抓住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新兴媒体的亲和力,把“新闻+服务+经营”这盘棋下活,传统纸媒新的春天必定会向我们迎来。

邱树添:我始终认为,在确保导向和公信力的情况下,媒体没有影响力就没有生命力,也只有影响力才能获取生存空间。地方党报更是如此,要在本地资源上狠下功夫。

服务力度越来越大、综合品牌越来越响。《闽东日报》以新理念求突围,以提升影响力拓展生存空间,促增长。在纸媒最低潮时期实现了传统媒介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被不少人士认为这是当下纸媒寒冬的一朵“奇葩”。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空间。媒体发展越是艰难,越是需要战略思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随着形势发展和新的舆论场强势崛起,传统单向度的惯性思维拯救不了传统媒体。面对新的严峻挑战,更多要求我们创新理念,学会跳出媒体抓媒体。

产媒融合 让两个效益双丰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利用本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又收到了哪些效果。

杨昕:我们深感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转型是通过技术倒逼实现的。而“技术驱动”不仅创设了一个个传播新平台,而且,极大地转变和开阔了从业人员的思维,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力,催生了一个个传播新途径、新方法、新领域,受到读者用户的欢迎。在技术的支持下,我们以“新闻+服务”为主线,以“打通”和“融合”为指导,开展一系列的顶层设计。而产媒融合、民生服务方面的数字化路径愈显清晰,以全媒体数字传播技术平台和融媒体智慧应用平台为依托的线上线下互动步入常态化运作。特别是在民生信息资源开发上探索更多,如通衢问政、96811、空中菜场、周到工作室等,我们要做的是打造地方性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民生生活服务平台。

同时,在深耕本地资源方面,我们在稿件深度上偏重评论的深化,选择性做好本土性和与本土相关相近的新闻与述评,还有就是加大互动性,如我们衢报传媒市民观察团,连续3年成为品牌性平台。

李东晖:旅游产业是十堰市重点培植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智慧旅游是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产业发展平台。为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我们依托十堰旅游资源,联合市政府和市旅游局共同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我们从2012年开始谋划智慧旅游项目建设,聘请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专家,制定“一个中心、三个体系、四个平台”的智慧旅游建设思路。随后,秦楚网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全力配合十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成为全省第二家开通旅游服务热线的城市。2015年,我们投资150万元成立湖北当当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注旅游电商、智慧旅游建设和旅游业务及热线服务。智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提升了十堰城市品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当当公司成立当年赢利30多万元,2016年实现利润200万元。

邱树添:文化自信,媒体当先行。地方媒体,尤其是党报,作为承载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任重而道远。近年来,闽东日报社党组以推动地方“文化自信”为己任,创新理念,强化战略思路,着力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取得较明显成效。

闽东日报社党组强化战略思路,俯身向下,延伸服务基层触角,积极探索地方党委政府的意图与新闻宣传理念相结合之路。柘荣县作为福建省最小的“袖珍县”,也是省级扶贫开发县。作为福建省率先打造的县域文化传媒品牌,《文化柘荣》版面启动以来,闽东日报社党组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一是抽调骨干力量成立《文化柘荣》采编室,从力量、组织等方面予以保障;二是以主题化、深度化、创意化、美观化等“四化”为追求,进行精彩细编特设,显示与其他版面不同的风格。此举既提升了影响力,也带来了新机遇。这种战略合作还体现了分众化、差异化选择和传播的成功,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分众化时代,报道在确保公信力情况下,有特色才有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文化柘荣》遵循这一理念,积极寻找差异化特色。首先采编室与柘荣县委宣传部加强互动、调研摸底,摸清情况。其次从“人有我特”的角度进行独特挖掘。再次借助新媒体多角度展示、扩大影响力。总之,在报地的重视下,经过采编人员的努力,《文化柘荣》品牌知晓率,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依托党报优势 拓展平台联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就本地资源优势而言,在与当地政企事业单位或政务服务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昕:在传播内容拓展上,我们注重提升互动性、参与性、有效性、实用性,强调媒体融合、平台联动、滚动推送,进一步提升传播影响力,这也是城市新媒体的题中之意。

我们充分依托自身党报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优势,通过集聚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打造以掌上衢州移动客户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平台。目前我们与宣传部、网信办共同建设衢州发布;与市委组织部、信访办、民政局、商务局及相关社会民生服务实体共同打造96345党员志愿者和96811家政服务平台;与文明办、团市委等共同打造衢州市志愿者服务平台;同市场监管局、农办等共同打造空中菜场;和行政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等,为广大市民全方位提供涵盖政务服务及吃住行游玩乐等各种民生服务。

李东晖:转型发展,现代媒体人就是以媒体为支撑的新型“生意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传统纸媒日渐式微,转型跨界发展成为传统纸媒共同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我们报社依托媒体自身优势,把媒体品牌影响力用足用活,以媒体主体业务为核心,实行“新闻+服务+经营”的模式,充分吸收社会资本,激活内在潜力,解决好市场主体地位问题,以新闻赢得影响力,以服务赢得市场占有率,以经营获得经济效益。

如我们注册成立的湖北小蜜蜂电商公司、神农架林区灵秀玉业公司、十堰神农蜂语有限公司等,报社集团控股,吸收社会资本,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小蜜蜂电商公司去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神农架林区灵秀玉业公司由出资的510万元变成账面存款和实物库存1190万元,增值一倍有余;8家子公司全年上缴利润536万多元。

邱树添:为加大服务基层力度,努力破解地市党报发展难题,闽东日报社党组强化战略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战略合作。此前,经过报社主要领导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率先与福鼎市委、市政府进行深度战略合作,首次突破了地市党报与基层合作瓶颈,开辟全新版块《幸福福鼎》。报社党组加强组织领导,专门设立采编室,组织精干力量重选题策划、重挖掘提升、重创意设计,强化贴近性、提升影响力,持续创新,全力推进采编工作。每周一版,就福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亮点和重大题材进行精心组织策划报道及深度挖掘,固定日期、固定版面,一期一主题、一期一创意,犹如朵朵鲜花绽放在报地互动共赢的新春。

着眼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幸福福鼎》模式延伸了服务基层的新触角,记者走进乡村社区、走进工厂企业、走进项目工地。大量识天气接地气的报道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喜爱。

《幸福福鼎》还搭建了报地互动的新平台。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积极支持配合并安排专人衔接,报地双方加强沟通、协作、互动,及时到位地报道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就。

这种战略合作既深耕主业,构建了服务基层新平台,探索出了新模式,又支撑了《闽东日报》目标管理之外的新增长,突破了困境,促进了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