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热钱滚滚,由于进入门槛低,各行各业都蜂拥而至,在“互联网+”的大旗之下,互联网公司更是大举入侵,并且不再限于电影工业的末端,而是立志掌控电影工业的各个环节。虽然这样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互联网企业在电影圈里的日子并非如想象得那样如鱼得水。目前来看,“BAT”(百度、阿里、腾讯)等几大互联网巨头的电影版图显然阻力不小,需要一番艰难的跋涉。
小米影业:解散电影宣发部门
互联网公司进军电影,小米影业颇具代表性。 2016年6月,小米影业成立。上海电影节期间,相关负责人表示小米影业的重点是制作而非投资。而今年1月18日,小米影业就传出将宣发部门进行解散的消息,据称压缩宣发部门的原因是,“小米要把业务中心放在手机上,不准备做真正的电影公司,不会有自己的片子,也就没有宣发需求。”
调整后的小米影业核心职能是助力小米品牌,主要做投资和植入的工作,不再涉及制作,但小米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黎万强当时表示对于小米的电影之路依然乐观。
目前,小米影业参与的首部电影定档,影片是由刘德华监制并主演的警匪片《拆弹专家》,将于4月28日上映。不过该片的主要制作方是博纳影业、寰宇娱乐以及刘德华的公司,小米影业只是联合出品方之一。
做投资和植入的工作,不涉及制作,这显然与进军电影业的初衷相去甚远了。互联网影业公司虽然有用户、营销、资金等优势,但在内容制作和专业人才方面仍是短板,想在电影界立足并非易事。
阿里影业:持续六个季度亏损
正因在内容制作和专业人才方面欠缺,阿里影业选择了购买传统影业公司股份的收购行为。这个花钱的结果就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和博纳影业三家公司,都有阿里影业的股东,所以你会发现,你在影院里看到的很多国产片中,都会出现“阿里影业”四个大字。
可是,谁都知道内容为王,所以阿里影业也不甘心没有主控电影。于是,在2016年有了明星云集却口碑不高的《摆渡人》。这是阿里影业主控的首个电影项目,可惜未能取得开门红。据说影片票房过10亿元才会不亏本,而最终的票房不足5亿元。2016年7月22日,阿里影业发布业绩预警公告,称2016年上半年公司预计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扩大近300%。这已是阿里影业6个季度持续亏损。
腾讯影业:首部影片票房平平
和阿里影业一样,腾讯影业首部主控拍摄的《少年》也票房平平,未能打响头炮。
2015年9月,腾讯影业宣告成立,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出任CEO。腾讯影业在游戏、动漫、文学的投资都是各个领域的热门,掌握有大量IP资源。不同于竞争对手们纵向一体化意愿,腾讯影业追求的是内容生态链,聚焦于行业的最上游资源。虽然主控作品票房一般,但是腾讯影业此前参投的《魔兽世界》、《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电影票房都不错。程武说:“对电影来说,最大的投资就是耐心。”
不差钱的腾讯可以慢慢来。不过有意思的是,腾讯还成立了企鹅影视,企鹅影视和腾讯影业两家公司,就连业内记者也经常搞不清楚。企鹅影视的最初名字是企鹅影业,后来改为企鹅影视,双轨运行得好不好,还需拭目以待。
乐视影业:整体估值缩水三成
乐视进军电影行业较早,2011年即成立。2016年,乐视影业参与影片11部,票房均取得过亿的成绩,其中,《盗墓笔记》、《长城》过十亿。但公司目前估值只有70亿,而2016年5月还是98亿。
据悉,乐视影业主控投资的《爵迹》的票房失败让其遭受重创。之前分析其票房不低于5亿才有可能盈利,实际上该片最终票房为3.83亿元。2月10日晚间,乐视网发布公告称,重组乐视影业尚在推进中,同时各方正就乐视影业估值进行探讨。从98亿元到70亿元,乐视影业整体估值缩水三成。
百度糯米:“开年盈利”并非靠制作
众多进军电影的互联网公司,只有百度糯米影业高调宣布“开年盈利”。据悉,从去年7、8月份,百度糯米就开始聚焦在商家赋能,用平台技术流量帮助商家做好会员管理和营销推广。而在商家赋能理念的指导下,作为百度糯米重要垂直品类的百度糯米电影也早已摒弃票补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商家影院,着力在会员票务卖品信息一体化解决方案、影院商圈阵地广告、影片精细化发行等领域。
可见,百度糯米影业盈利也并非是靠内容制作,而是O2O商业运作,通过互联网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全面提升资源整合与运营效率,打造集产品资源、精准数据、推广渠道、客户留存于一体的闭环模式,为影院、商圈、广告主带来更为可观的持续性收益。
他山之石:亚马逊影业不急于追逐票房
让国内互联网公司可以做比较的是美国的亚马逊影业。这家刚推出原创电影业务刚一年多的公司,今年就以《海边的曼切斯特》成为第一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互联网公司——《海边的曼切斯特》获得六项奥斯卡提名。
亚马逊称,未来公司将减少在电影节上的购买量,更多发行自己开发和制作的影片,其中包括《少年时代》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最后的旗帜飘扬》。由此可见,不论是出品《纸牌屋》的Netflix,还是亚马逊影业,他们投资电影的目的不在于票房,而是让知名导演和演员们看到自己在内容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从而吸引更多内容生产者与自己合作,开发自制内容。(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