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编辑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最近,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获得新头衔——数字编辑高级职称,这是对他在数字内容生产领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像童之磊一样,近日,北京市有65人经过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获得了北京市数字编辑高级职称;有400人通过考试,取得数字编辑中级、初级职称。他们中有央企、国企的骨干编辑,还有网络民营文化企业的总经理或总编辑,绝大部分人按原来的规定,是体制外身份,无缘职称评定。而此次职称评定的试水,打破了体制机制障碍,提供数字传播产业从业者的晋升通道,增强从业者的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表明数字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对文化人才一视同仁
掌趣科技是北京市第一家移动游戏上市公司,公司有2000人,每年制作大量的数字内容,公司董事长姚文彬这次获得了数字编辑的高级职称,他认为,科学规范的职称评定,让从业人员明确职业评价的新标尺,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数字传播产业迅猛发展,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数字编辑人才集聚中心,形成了数十万数字编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规模,截至2016年,北京地区有互联网出版注册企业330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6066家,网络视听持证机构123家,属地网站约40万个,中央重点网站和全国重点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网络文学网站、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公司、网络游戏企业,其总部及内容团队,大都位于北京。
“过去,由于数字传播业缺乏规范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政策,从业人员没有适合的职称晋升渠道,不易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对从业人员极不公平,也影响到学术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和职业发展,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胡东表示,数字编辑专业职称评审打破“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束缚,打破了属地区域划分的界限,打破了人才身份认同的差异,开创了统一人才的评价平台,凡在北京地区从事数字编辑工作的都可申报职称,体现了对文化人才一视同仁,“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国家的人才,都在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走好创新的每一步
北京市在全国开创了为数字编辑人员设立专属职称的先河。2016年,共有3500余人进行了网上申报,约2700人通过现场审核,有2416名参加了北京市首次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中级考试,最终有400人通过考试取得中级、初级职称,通过率17%。
首届的通过率并不高,一方面有“高标准”的评定要求,宁缺毋滥;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对于“职称”这个新的评价标准还有一个认识消化的过程,评定内容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作品选题策划、稿件资料组织、编辑加工整理、校对审核把关、运营维护发布等多个方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全新的要求。
为了体制外数字编辑评职称这个创新性工作,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埋头进行了5年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破除理念和制度的障碍,科学界定范围和规则,保证评定的公信力。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人事处副调研员李超介绍,数字编辑专业划分为数字新闻编辑、数字出版编辑、数字视听编辑等三大领域,采用“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择优聘任”的方式,实行社会化职称评审,体现了数字传播产业领域特色及从业人员的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目前,国务院正在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和一些职业资格的许可认定,那么为数字编辑评职称为何能“逆势而动”?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齐勇峰认为,为数字编辑评职称有助于新形势下的数字传播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互联网传播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数字传播产业发展迅猛,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业也存在着侵害知识产权、传播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齐勇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有管理的原因,也有编审缺位的原因,特别是我们在数字传播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上还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给全国新闻网站采编人员颁发记者采编证书,纳入统一管理后,数字传播产业从业人员要求在人才评价体系中被认同的呼声更加强烈、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加紧迫。为数字编辑评职称,是政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了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平台,必将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没有生命,但算法有灵魂。不管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应该对内容有把关,传达社会正能量。”获得高级职称的阿里巴巴(北京)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胡晓东认为,得到社会的认可,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会自觉对内容把关,“通过为广大从业者正其名、定其份、安其心、明其责,能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企业人员行为,高扬主旋律”。
“数字编辑评职称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数字传播产业的发展,还将与时俱进地完善各项工作。”胡东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导向,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积极探索北京市数字编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有利于从源头上促进网络传播的风清气正。(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