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关键
【教育管理】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如何把握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三个关键,对于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布局传播要塞、优化育人生态、引领思想主流、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至关重要。
关键一:坚守本性
“本性”即是“初心”,坚守本性就是要始终叩问高校新媒体“为什么而出发”。只有在井喷发展、泥沙俱下中保持初心、坚守本性,才能把高校新媒体发展的新动能有效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新潜能。一是要坚守党性,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贯穿高校新媒体建设的始终,用“隐藏的价值观”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用“网络舆论场”引燃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知回归,力戒把“新”作为挡箭牌,在盲目求“新”、“新”不择路中造成“党性”式微而不自知、不自警。二是要坚守人民性,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媒”把党的主张转化成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也要把善于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反映师生创造的厚重传统、鲜活经验,构造广大师生的“精神共同体”。三是要坚守教育性,把新媒体作为传播知识、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巧借新媒体的参与性、互动性,推动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传播供给侧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推动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形式创新,不断激发师生的潜在需求,激发师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关键二:把握规律
“规律”就是“路线图”“施工图”。推进高校新媒体建设,必须从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基本出发,由大到小、由广及深把握好三个规律。
要把握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师生“双主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特别是要清晰认识到网络新生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规律,力戒通过片面“换位思考”就简单移植“老经验”,甚至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乱点江山、颐指气使。
要摸准“互联网+”规律,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大学内部服务信息流的重塑和互联网生态中权威消解、个体凸显的趋势,探索“服务+资讯”“服务+思政”模式,转换网络语言体系,以“面包+理想”“好瓶装好酒”打造刚性服务和人文关怀兼有、主流价值和话语魅力兼具的新媒体生态。要摸准新媒体传播规律,要主动把握态势、整合平台、创新技术、提升效应,既要大雨滂沱般刷“存在感”,又要春风化雨般浇“滴灌田”,敢于应用移动直播、用户画像等前沿技术,善于借助好光明融媒体等平台的传播优势,把握技术迭代背后的大众传播规律提升互动内涵,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议题设置逐步趋同形成的社会舆论共振效应中坚守好大学精神。
关键三:善讲故事
媒体形态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更新换代、多态共生,但无论形态如何演变,生命力却始终根植于内容,这源于人类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对故事的心理依存。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善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运用大数据思维和计算等技术、有数有图有真相的方法,既善于化整为零把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大部头”转化成美味的“小鲜肉”,也善于聚零为整将一个个师生身边的“小确幸”汇聚成中国共产党深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进展新成效的“大写意”,不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善于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故事,善于运用新媒体丰富的创作手法讲好五千年的文明史、近百年任人宰割的屈辱史和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史,讲好中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等与高校师生息息相关的“强国梦”实现历程,引领师生深刻认识高校与中国梦、个人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增强师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性。
善于讲好大学传统故事,把大学校训、大学精神作为故事的骨架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把师生熟悉的名人轶事和贴近师生的“柴油盐米酱醋茶”作为故事的鲜货,善于从小人物的视角承载具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吸引师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不断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行动认同,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作者:吴松全 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