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网络 > 资讯 > 正文
2017-03-30 11:41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文学》改版不止"千字千元" 订户数逆势而上

原标题:《北京文学》改版不止“千字千元”

已伴随新中国文学走过一个多甲子光辉历程的《北京文学》去岁今春形势喜人、动作不断。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纸媒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北京文学》今年邮局固定订户数逆势而上,邮局之外的多个渠道也都保持稳定或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一段时间以来“文学杂志趋稳回暖”的说法。从2017第4期起,北京文学月刊社旗下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两本杂志双双扩容改版,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杨晓升。

扩容后颜值大增

“《北京文学》最近来稿非常多,哪怕三审之后,确定留用的稿件还有要排三年甚至五年才能发表的。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扩容”,杨晓升直言不讳。杂志最忌讳质量不稳定,改版后的新杂志一方面内容上会扩展,一方面风格上会转变,每一期都会有精心的策划,“杂志要有灵魂,有想法,不能是简单的拼盘。杂志应该有独特的气场,不能一期有,一期没有”,杨晓升说。

此次改版的杂志容量从原有的160页增加到208页,但每册仍维持10元的定价。两本杂志内文版面改为全彩,图文并茂,颜值大增。“扩容之后每期能够容纳一个中篇、几个短篇、几篇散文等,还可以顺应当下读者的审美需求,不把文字装得那么满,尽量图文并茂,让美编去发挥,让传统的文学杂志更有‘颜值’,来参与市场竞争”,杨晓升告诉记者。

改版后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4期,特约新开设了“冯骥才专栏”,从这期起将连续发表冯骥才最新游记式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冯骥才重读文艺复兴名作,兼容中西,朴素隽永,见解独特,显示了一位东方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等问题的新鲜思考,图文的完美结合使内容赏心悦目。

“《北京文学》已经很久没有为作家开专栏了,这次能够约到冯骥才先生的专栏也不容易。他本身画画很好,又研究艺术,这次他去意大利,是去重读文艺复兴的画作,刚好可以以他独到的眼光解读。”杨晓升说,杂志为了此专栏也拿出了大量的篇幅来呈现冯骥才提供的画作,对这本杂志的视觉呈现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改版的效果图在“北京文学”的微信公众号发出之后,读者们好评不断。有读者留言认为“改版后版面更大气了”,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文学杂志”。杨晓升透露,改版后这两天读者的反响非常热烈,北京文学去年秋刚刚开店的“杂志微店”突然接到了大量读者的订单。“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有信心改版后刊物的发行肯定会更好,因为现在听到的好评、留言和点赞都很多,订阅量也增加了很多”,杨晓升说。

最高稿酬千字1500元

不仅如此,《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从今年第1期起,作品平均稿酬猛增到每千字千元,《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也保持了国家著作权新规定的转载作品每千字百元的稿酬标准。其实近一年来,很多传统的文学杂志的稿酬纷纷大幅度提高,如上海的《上海文学》和《收获》、江苏的《钟山》比《北京文学》更早达到了“千字千元”的标准,但杨晓升透露,这些杂志是重头文章“千字千元”,而《北京文学》是全面“千字千元”,重点稿件能够达到千字1500元,成为业内稿酬的最高标准。

“文学期刊原来的稿酬确实偏低,早期千字几十元,提到千字五百元也是2010年的事了,《北京文学》目前的诗歌是每10行200元,之前特别优秀的作品才能达到10行100元。”在杨晓升看来,这次政府主导将各个期刊的稿费标准提高,体现了对作家劳动的尊重。“虽然提高幅度已显得很大,但与影视创作相比还是很低的。而且不是稿费发得越多能越能出好作品,文学不是物质或金钱能够推动的,要避免提高稿酬之后出现浮躁的情况。”杨晓升强调。

不过改版后的名家云集并不是因为稿酬提高。此前改版作品已经编辑好,“千字千元”的消息这两天才发出,新一期发表作品的作家都不是冲着“千字千元”来的。杨晓升澄清,“提高稿酬前我们就收到了大量一线作家的来稿,全国99%的优秀作家我们都能拿到稿。我们约冯骥才先生专栏时没跟他透露这个消息,他答应我们不是取决于稿酬,只不过高稿酬会让我们更有底气。”

“北漂故事”特别火

改版后的第4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荟萃了王安忆、阿袁、黄昱宁、常小琥、文清丽、冬安居和格致等作家7部优秀中篇小说新作。今年前三期,杂志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刊登了方方、张廷竹、陈斌先、陈河、丁邦文、冯积岐、梁晓声、余一鸣、傅泽刚等的小说。而陈世旭、范小青、尤凤伟、石钟山、胡学文、杨少衡、陈应松、王芫、海桀、阿宁、许谋清、阎纲、张守仁、于坚、朱晓军等实力派作家的作品也比肩接踵纷至沓来,排队等待刊发。

杂志从今年第1期起关注800余万北漂者的生存状态和奋斗史,开设了“北漂故事”栏目和发起了“北漂故事”征文,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众多北漂者的参与。“长时间以来,文学杂志的封闭和孤芳自赏是一个毛病,文学杂志应该关注当下生活,对于800多万的北漂,我们过去虽然也零零星星发表过作品,但没有正面关注过。”杨晓升告诉记者,编辑们意识到作为首都的文学刊物,《北京文学》有义务关注“北漂”们的奋斗历程和奋斗状态,“北漂”是当代中国人的缩影。

“这次‘北漂故事’来稿出乎意料的多,比我们以往所有的征文都要踊跃,而且都是‘北漂’们写的。”杨晓升认为,这一群人在辛苦的工作、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余,应该有创作的爱好和发表的机会,同时让更多“北漂”关注文学,“‘北漂’读者们也需要回顾来路,在同类人身上看到亲切的、熟悉的生活,激发对未来的信心。”(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