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会关闭朋友圈吗?
新华社发
新闻回放
最近流行关闭朋友圈。无意中打开某个朋友的主页,只看到一张精美的朋友圈封面图赫然出现在面前,下面一句10字“真言”: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接下来的情节是,很多关闭朋友圈的人因此被亲朋好友兴师问罪而百口莫辩,最终在压力之下不得不重启朋友圈,还要先发一条说明情况以求原谅。还有人关了朋友圈没几天,就忍不住重新打开,默默潜水点赞。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社交生活,由无数圈子组成。朋友圈完美地复制和放大了现实中的熟人社区。然而,年轻的互联网使用者越来越厌恶熟人关系的24小时“绑架”。腾讯2016年的一项调查指出,“95后”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是QQ,而微信的用户大多是成年人。“95后”认为,微信就像是“一个气氛尴尬的家庭派对”,但是“又不能真的走开”。据《“95后”新生代社交网络喜好报告》显示,高达48.2%的“95后”会屏蔽自己的父母。
豆瓣用户“三鲜”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微信朋友圈越来越有那么点儿情感绑架的味道,哪个朋友生个娃你忘记给点赞,没准就暗暗结下了梁子。就像若干年前QQ给人带来的社交压力,隐身容易得罪人,不隐身又受不了别人的烦,似乎只能一关了之了……
部分关闭派
█ 鲍文锋 辽宁大连 媒体人
屏蔽三种人的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结构并不复杂,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也是一个大千世界。相对于微博这种传播广泛的大众新媒体,朋友圈属于小众。但是,大到世界风云变幻,小到每日喜怒哀乐,人们都可以在朋友圈尽情地表达或抒发,“小”中见大。
对于传谣者,我会提出忠告;对于在朋友圈里骂人者“斩无赦”。至于朋友圈里的广告,我可以一滑而过,不那么反感,因为我本人也发过广告。
与那些朋友圈里辛劳的“小蜜蜂”比较,我慵懒许多,发得少,但每天翻看微信时,还是会关注朋友圈,基本属于浅阅读,也会与亲朋好友在朋友圈里互动。使用微信几年了,我微信通讯录有300多人,常发朋友圈的也就那几十个人。我只对4个朋友采取了措施,即忠告、屏蔽或删除。你有你发布的权利,我有看或不看的权利。
大约一年前,一经商朋友发布的一个类似疫情的谣言。稍有头脑的人便可知这是谣言,但她仍然继续传播。我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在微信对话框里对她提出了忠告。不知道她是否有不满情绪,但她真的没再发此类信息。一男性朋友每次带着儿子或女儿出游,发朋友圈无视他人感受地“霸”屏,即一张图片占据一个屏幕,并且连续几十张。实在难以忍受的我,只好对他的朋友圈给予屏蔽。朋友仍然是朋友,仍可微信联系,但无法忍受被“情感绑架”,只好无视。另一女性朋友形象实在不敢恭维,但每天执迷不悟、自我感觉“优秀”地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的大头照,我为了心情好些,也只好忍痛屏蔽,敬而远之。
还有一女性朋友,是通过群友加成好友的,我与其并不熟悉,平时沟通得也不多,但有次发现她在朋友圈里无任何原由地骂大街。我果断地直接在通讯录里将其删除。
尽管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是每个个体的权利,但我不想让我的朋友圈为骂大街提供平台。无论如何,朋友圈都是一个新型媒介,有话好好说,要照顾别人的观感。我们需要共同维护好这一媒介平台,使其更好地发挥团结、沟通、增进友情的功能。
坚决关闭派
█ 白祁杰 西部战区某部 下士
不能打扰别人的生活
现在部队管理很人性化,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遵章守纪的前提下,官兵可以自由使用智能手机。
身为一名“95后”,跟同龄人一样,我最初也常常在朋友圈晒心情状态,晒日常生活,晒自拍或美食图片,转发各种“鸡汤”文,爆料娱乐八卦,而且每天必发十来条,以刷“存在感”。
随着学习生活日渐紧张,我渐渐有些不大想发朋友圈了。翻看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内容,无聊文字、噱头话题、自拍丑照和吃货形象居多。其实我也清楚,有的微友早已屏蔽不看我的朋友圈,避免视觉和思维被污染,极个别人甚至一气之下把我删除了。
后来,我高中毕业后入伍参军,痛定思痛,就把之前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全部清空了。
但是渐渐地,我又被另一个问题所困扰:虽然我在朋友圈里没有发布任何内容,但每打开微信,朋友圈里就会喷涌而出数十条微友们原创和分享的内容,依然是各种八卦新闻、各种自拍和生活秀图片,还有帮人拉票刷访问量,更有各类自我广告推销以及赞助商的广告推销……应接不暇,让人心烦。
入伍前,我是一家健身俱乐部的会员,一直跟几个教练和健康顾问有微信联系。我私下跟他们关系甚好,但他们的朋友圈日常内容大多是日常训练和健身房的各种商业活动,千篇一律。于是我只保留了一个教练的朋友圈资格,把其他几位都屏蔽了。
有一次,一健康顾问在对话框发来一家新开快餐店的链接,请我转发到朋友圈。截图给她后,她居然给我发来一个微信红包。我顿觉无语,于是婉言拒绝。没想到好几周她都对我耿耿于怀。
对此,我自己倒很坦然: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是起码的交友之道,同时更应该保持自己健康有序的生活秩序。这就是我对微信朋友圈的态度:我不打扰你,你也别来烦我。
坚决不关派
█ 凌 波 烟台大学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
自己生活的“发言人”
朋友圈是我重要的信息接收与发布平台,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刷刷”朋友圈里的新内容。在朋友圈看到许久不见或是相隔很远的朋友的动态时,我会很开心,会给他点赞、评论,叙叙感情。除了关注朋友圈动态,我差不多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所发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关注的新闻和喜欢的文章,还包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去年9月23日,我一天之内发了11条朋友圈,内容包括“新闻信息”“专业文章”“记录生活” 三类。其中“新闻信息”是学校里的社团活动预告,“专业文章”是转发的新闻学专业方面的文章,“记录生活”是我的理发经历和观看烟台大剧院《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的图文直播,后者也是全天的重头戏,总共发了7条。前两类获得的点赞、评论比较少,最后一类获得的点赞、评论比较多,其中动态里配有本人近照的那一条反响更为突出。
可能跟我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关系,我对自己手上的传播媒介格外重视,朋友圈已成为我分享生活、传播感想的重要阵地。越来越便利的传播条件让我的生活体验不仅停留在现场,而且通过朋友圈传播到了更广更远的地方,从而增加了自己生活体验的快感。
在朋友圈里分享传播,我也有自己的心得。过于情绪化的表述会让朋友圈里的人感到不适,因此要避免情绪的“狂轰乱炸”,而情景带入式的表述更具吸引力。比如我自己的一条“肚子叽里咕噜,大便汤汤水水”的朋友圈,内容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肚子疼、跑肚难受”,而是用形象的声音、画面传达。朋友的评论也保持在同一频率,“这是一条有声音和味道的朋友圈”。
我在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就像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我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热诚地向外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 费 燕 北京 创业者
绝不关闭朋友圈
朋友问我:你会关闭朋友圈吗?我回答,不会关闭朋友圈,因为朋友圈里还有你——那些传播正能量和努力、精进的人。
从15年前做销售开始,通讯录的长度就呈几何数量增长。
在大家开始使用微信之前,一度很多像我这样辛苦的销售员需要每天用将近10个小时的手机,把自己的耳朵挂在手机上。阳光之下,不是接听电话聆听客户的抱怨和咆哮,就是喋喋不休地在潜在客户那里献殷勤,不停寻找除见面之外,再次同频的机会。
于是,安静的世界被无情地打断了。
后来,有了QQ。再后来,有了微信朋友圈。突然发现,我和朋友、客户、事业潜在合作伙伴、投资人的关系突然变得如此之近,而且电话越来越少,工作效率却快速提高。
世界各地的朋友,即使很多年没见面,但只要加了微信,彼此就可以知道对方昨天去了云南的阳光里,也可以和他一起沉浸在一首歌声里。世界一下子变得如此之小如此热闹。
你与新朋友可以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加个微信。然后相望于江湖,彼此通过各自的朋友圈寻找共同的频率和沟通的契机。一旦达成同频,接下来成为朋友乃至至交的沟通成本快速下降。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微信找到我,通过留言和我沟通,我也可以根据每个人在他朋友圈的表现,清楚地知道彼此之间能再次沟通合作的概率。
不仅如此,通过在朋友圈里留下那些传播正能力、知识和时刻保持进取心的人,我的朋友圈的整体素质在提升。因为你们的存在,世界变得温暖安静,越来越美好。(黄自宏整理)